顶点小说网 > 中国名人传记大全 > 第67章 严嵩——古往今来奸相多,严嵩事迹堪嗟哦

第67章 严嵩——古往今来奸相多,严嵩事迹堪嗟哦


严嵩,字惟中,号介溪,江西分宜人,明朝中期一位极富争议的政治家,也是历史上着名的奸臣之一。

  他生于成化十六年(1480年),逝于嘉靖四十四年(1566年)。

  经历了弘治、正德、嘉靖三朝,尤其在嘉靖帝时期权倾一时,长达二十多年的政治生涯,深刻影响了明帝国的政局走向。

  一  生平概述

  1  早年经历

  严嵩出身寒微,但自幼聪明好学,才华横溢,于弘治十八年(1505年)考中进士,步入仕途。

  起初,他以文才着称,曾因直言敢谏而受赏识,被任命为翰林院编修。

  然而,他的政治命运在正德年间并未显着上升。

  甚至因为得罪权贵而一度回乡闲居,这段经历对他日后的政治手腕和处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
  2  嘉靖帝时期的崛起

  嘉靖帝即位后,严嵩凭借其文学修养和机敏,逐渐得到皇帝的信任。

  他擅长揣摩上意,善于撰写青词(道教仪式中献给天神的表文),这在崇尚道教的嘉靖帝眼中尤为珍贵,使得严嵩的地位迅速攀升。

  嘉靖十五年(1536年),严嵩升任礼部尚书,随后又担任内阁大学士,逐步掌握了内阁大权。

  3  权倾朝野

  随着地位的巩固,严嵩开始排除异己,培植亲信,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其子严世蕃。

  严世蕃虽貌丑且跛足,但极具智谋,成为其父政治活动中的得力助手。

  他们父子二人联手,利用手中权力贪污受贿,卖官鬻爵,同时打压忠良之士,如杨继盛、沈炼等人皆因弹劾严嵩而遭到残酷迫害。

  4  崩溃与结局

  严嵩的权势达到了顶峰,但同时也种下了衰败的种子。

  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,御史邹应龙借风灾弹劾严嵩父子,指控他们“贪污误国”。

  嘉靖帝终于对严嵩的腐败行为感到不满,加之道士蓝道行通过扶乩(一种占卜方式)暗示严嵩不忠,最终导致严嵩被罢黜,所有官职被剥夺。

  严世蕃则因罪被斩首,严嵩虽然免死,却落得家产充公,晚年凄凉,寄食于墓舍,直至八十七岁去世。

  5  历史评价

  严嵩的一生,是才华与贪欲并存,荣耀与耻辱交织的复杂历程。

  作为文人,他的诗文才情斐然;

  作为政治家,他手段毒辣,贪污腐败,导致国家政治黑暗,民不聊生。

  后世史书多将其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一,其形象也常常出现在戏曲、小说及影视作品中,成为警示后人的反面典型。

  严嵩的故事,不仅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,更是对权力腐蚀人性、道德沦丧的深刻反思。

  二  主要罪过

  严嵩,明代嘉靖时期的重臣,以其长年位居首辅并掌控朝政而闻名。

  但他的名字更多地与贪腐、结党营私、排挤忠良及祸国殃民联系在一起,成为历史上典型的奸臣形象。

  严嵩的主要罪过,概括而言,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:

  1  政治专权与排除异己

  严嵩最显着的罪过在于他长期把持朝政,利用嘉靖帝沉迷道教、疏远朝政的契机,逐渐掌握了内阁的绝对控制权。

  他通过谄媚逢迎、操纵奏报等方式,使得皇帝对其深信不疑,从而得以任意摆布朝政。

  在这一过程中,严嵩对那些不顺从其意的官员,特别是正直敢言的士大夫,如杨继盛、沈炼等,进行无情的打击和排挤。

  动辄以“诽谤朝廷”、“谋逆”等罪名加以陷害,导致大批忠良之士被贬谪、入狱乃至惨遭杀害,严重破坏了朝廷的正常运作和官僚体系的纯洁性。

  2  巨额贪污与家产庞大

  严嵩及其子严世蕃的贪污行为臭名昭着。

  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大肆敛财,不仅接受贿赂,还插手盐政、边防、工程等领域的事务,从中渔利。

  严氏父子的财产积累到了惊人的程度,据说其家产富可敌国,金银财宝、珍稀古玩堆积如山。

  这种贪婪无度的行为,严重侵蚀了国家财政,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,加深了人民的苦难。

  3  军事失误与边疆危机

  在边疆防御方面,严嵩的决策失误也给国家带来了重大损失。

  面对北方蒙古俺答部的侵扰,他一味采取保守策略,不愿增兵加强边防,反而削减军费开支,以图节省银两供自己挥霍。

  这种短视的政策导致边防松弛,蒙古铁骑多次南下劫掠,百姓深受其苦,如“庚戌之变”就是严嵩时期边防危机的集中体现。

  此外,他还纵容儿子严世蕃与边将勾结,借机渔利,进一步削弱了国防力量。

  4  文化压制与学术腐败

  严嵩还对文化领域造成了恶劣影响。

  他不仅在政治上排斥异己,在文化上也实行高压政策。

  对那些敢于批评时政、揭露其恶行的文人学者进行打压,限制言论自由,造成了思想钳制的局面。

  同时,严嵩利用职权干预科举考试,卖官鬻爵,使得学风败坏,选贤任能的制度受到严重污染,进一步破坏了社会公正和道德风气。

  5  滋生腐败与社会风气败坏

  严嵩的专权和贪腐行为,不仅在中央层面产生了恶劣影响,更在地方上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。

  各级官员纷纷效仿,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腐败网络。

  这种自上而下的腐败风气,使得整个社会道德沦丧,百姓怨声载道,官场充斥着阿谀奉承、贪污受贿之风。

  大大削弱了明朝政府的合法性和民众的支持度。

  综上所述,严嵩的罪过不仅在于其个人的贪婪和专横,更在于他对国家政治、军事、文化和道德风气造成的深远损害。

  加速了明朝由盛转衰的过程,最终导致了自身的覆灭和家族的悲剧,成为了后世警醒的反面教材。

  三  历史评价

  严嵩,明代嘉靖年间着名的权臣,其一生的作为及其对历史的影响,在后世引发了复杂多样的评价。

  这些评价既包括了对其政治手腕、文学才华的认可,也有对其道德沦丧、祸国殃民的严厉谴责。

  下面,我们将从不同的角度来综合分析严嵩的历史评价。

  1  文学成就的认可

  首先,严嵩在文学上的造诣是不可否认的。

  他以擅长撰写“青词”着称,这种用于道教仪式的文体要求文辞华美、意境超脱,严嵩的青词深得嘉靖帝喜爱。

  这不仅是他仕途晋升的敲门砖,也是其文学才能的体现。

  在文学史上,严嵩的诗词和书法作品虽未达到顶尖水平,但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,反映了其深厚的文化修养。

  2  政治手腕的赞赏

  在政治层面,严嵩的权谋术数也受到了某些人的肯定。

  他在复杂的宫廷斗争中能够步步为营,最终登上内阁首辅之位,显示了其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敏锐的洞察力。

  严嵩善于揣摩皇帝心意,利用各种手段巩固自己的地位,这种能力在某种程度上被视为政治家必备的生存智慧。

  3  道德沦丧的批判

  然而,严嵩最广为人知的,却是其道德沦丧和对国家的严重损害。

  在民间传说和正史记载中,他被描绘成一个典型的“奸臣”形象,其贪婪、残忍、排除异己的行径遭到了普遍的谴责。

  严嵩父子掌控朝纲期间,大量忠良之士因直谏而遭迫害,如杨继盛、沈炼等人的悲剧,加深了人们对严嵩的负面印象。

  同时,他们大肆贪污,卖官鬻爵,严重破坏了明朝的政治生态和经济基础,加速了明末社会矛盾的激化。

  4  历史学家的客观分析

  历史学家在评价严嵩时,则更加注重客观性和多维度考量。

  一方面,他们指出严嵩在位期间确实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,其个人品行的败坏对国家的负面影响不容忽视。

  另一方面,他们也会分析严嵩之所以能长期把持朝政,除了个人因素外,也与嘉靖帝的统治风格、明朝政治体制的缺陷等深层次原因有关。

  有学者认为,严嵩现象是嘉靖朝政治腐败、君主专制强化的一个缩影,而非孤立存在的个案。

  5  文化符号的意义

  在文化层面,严嵩的形象逐渐成为一种符号,象征着权力的腐蚀和个人道德的沉沦。

  明清小说、戏曲乃至现代影视剧中,严嵩常常以反派角色出现。

  这不仅加深了公众对他的负面认识,也反映了社会对于权力与道德关系的持续关注和反思。

  综上所述,严嵩的历史评价是复杂且多面的,既包含了对其个人才能的一定认可,也充满了对其道德缺失和政治恶行的强烈批判。

  他的一生,是个人命运与时代背景交织的结果,也是权力与人性深刻碰撞的写照。

  严嵩的故事,成为了后世研究政治、文化和伦理道德的重要案例,不断提醒着人们权力需要制约,道德不可遗弃。

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  奸相严嵩叹

  古往今来奸相多,严嵩事迹堪嗟哦。

  青词虽妙笔生花,祸国殃民罪难脱。

  权柄在手风云变,谄媚帝王术颇高。

  忠良喋血朝堂暗,佞臣当道民心摇。

  金银满库笑声傲,哪管百姓苦与嚎。

  历史如镜照千古,留下骂名任风嘲。

  才子文章终成灰,贪欲深渊无处回。

  世人皆唾奸臣名,警醒后世莫重蹈。


  (https://www.dingdiann.cc/xsw/49234/23287.html)


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:www.dingdiann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dingdiann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