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小说网 > 农家子改换门楣的奋斗之路 > 第317章 招生

第317章 招生


在学的都是成年人,本身便识字,学习拼音也容易,算术也一样,学会了阿拉伯数字,哦,现在应该叫华朝数字,学会背诵九九乘法表,会加减乘除运算便差不多了。

  夫子和兼职夫子有了,现在便是成立学堂和广为告知,春节后正式开学。

  李延宁召集各县的县令、县丞来开年终工作总结汇报。李延宁在会议上提了办学堂是明年最重要的计划之一,各县务必提高思想觉悟,有序推进学堂的办理,多做宣传,让广大百姓意识到读书识字的重要性,主动送孩子来上学。

  三位县令拿着毛笔,在小册上写写记记。欧阳恩的这一记笔记习惯是科考读书时期学的李延宁,这养成了习惯便改不过来了。

  其他两个县令第一次来开会看到欧阳恩这般速记,州衙其他官员也是如此,赶紧回家裁纸制作手册,第二次开会便带过来了。有了这手册笔记,记录会议重点便不容易忘记了。

  现在州衙开会和办事已经形成了一套风格,李延宁设计了官员的汇报格式和数据表格。县衙的财政、商税、人丁税等各项收支都有表格模板,官员照着要求填写本县情况。

  汇报事情不要长篇大论,语言简洁些,先写要点,再细说,内容必须有数据支持,不能假大空汇报。

  李延宁鼓励所有官员有好的意见和建议一定要提,开会时都会针对一件事让大家头脑风暴,很难的事情,经过商讨后也变得有思路不再困难。

  三位县令在李延宁这里学到了很多,每天的生活虽忙碌却充实,看着自己治下的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好,他们非常有成就感。

  散会后,李延宁请各位官员在州衙用餐,与他们闲聊。

  年底,李狻和李陆的商队回来了,这次他们打通了大部分部族的生意。他们带去的东西多且齐全,与各部族互通有无时,尝试推行用金子或者银子支付。

  有的部族会炼金炼银,李狻便让他们用金银来买。有了上次共同抵御海盗的经历,加上现在双方能和谐融洽的做生意,各部族对李狻也更加信任。

  明年李延宁决定让都定城的一些愿意前往南部大陆的商人,同李狻和李载一同前去做生意,促进民间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。

  为了更好地沟通,得先培养一些会多种语言的翻译官!于是肖望北整个冬天和春天都被李延宁聘请在州衙里教衙役、捕快等官差们学小语种。

  太难的短时间内学不会,就先集训,专门学习问候语、货物名称以及“太贵了、便宜一些、不贵、物美价廉”等讨价还价的语言。

  有衙役自己学不会,但家里人很有天赋。于是李延宁干脆张贴了公告,有想学习新语言的人可以来报名学习。

  可惜没什么人来,但是郑彪父子都来了。李延宁大叹他们有远见。还有几个衙役的家人来了,他们中有的是因为身体弱,有的是年岁不够还不能当衙役。

  这次李延宁给了机会,学好语言,同样能赚钱养家糊口。

  一些老板见郑彪父子去学,便让家里聪明的伙计也去。

  来学习的人多了,便不适合在州衙了,这会儿都定城的启蒙学堂正好建好了。李延宁让他们都去启蒙学堂学习。

  这修建得气派宽敞的学堂迎来了第一批学生。为了开春后能更好地宣传让百姓送孩子来学习,这次学堂还特地开了个简单的开学典礼,引来了一大批百姓驻足观望。

  李延宁发表了即兴演讲,呼吁百姓在春节后都送孩子来学堂读书识字。能识文断字,能说会算的话,找活也容易。

  百姓们问这束修多少钱?李延宁道每个月一百五十文,农忙时放假不算钱。学堂提供免费的课本,中午还有免费的午餐。午餐不敢说会有多丰盛,但肯定能让孩子们吃饱。

  百姓们一听每个月一百五十文,一年要一两多银子觉得贵,学不起。但听说课本不用买,中午还有免费的午餐,又觉得还挺划算。

  “当家的,你说咱们要不要把孩子送去学堂?”一个大娘听完李知府的宣传后道。

  汉子道:“一个月一百五十文,一天便是五文,中午还能包一餐,课本还不用钱,确实不算很贵。但读书最贵的是笔墨纸砚,咱们交得起学费,后续不一定买得起纸。”

  大娘叹口气,没再说话。她旁边的一个婶子道:“竹纸不贵的。我娘家在永竹县,那里有竹纸作坊,我弟弟就在作坊里做活,竹纸没有很贵,你不信去城里任何一家书铺问问。”

  “真的?”

  “我骗你干什么。反正我一定要送我家的小孙子去启蒙。读书识字才能有出息。我家孙儿要是个读书的料,哎哟,那我家砸锅卖铁也得供上去。考取了功名,我家就发啦!”婶子满脸期待地说着,仿佛看到了她家孙儿高中的那天。

  大娘听得眼热,谁不希望儿孙出息啊。她的汉子听后,道:“咱们去书铺打听一下。”

  两人还没走,又听李知府道:“孩子们学得好,每次考试能名列前茅的话,学堂将会颁发奖学金,一等奖学金学费全免,二等和三等的奖励笔墨或者纸砚。

  “总之,学得好,是读书的料,学堂会尽量帮助家长资助孩子往上考。将来孩子有出息了,便懂得回馈家乡,为家乡百姓贡献力量。

  “如此循环下去,咱们都定城的文风定然也能兴盛起来,说不定以后咱们都定城也能成为书香鼎盛的地区呢!”

  百姓听了李知府的话都感慨万千,读书好,谁不知道,可家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。家里孩子少也就罢了,直接送过去学一学,能多认几个字,去作坊打工都比土里刨食强。

  家里孩子多、条件好一些的人家,咬咬牙决定都送过去读。一年半载后,读得好的继续学,不是读书那块料的回来种田,如此也算公平了。

  家里孩子多,但是条件差的人家便犯了难,到底送谁去读书?每户人家都有自己的考虑。

  这个年,都定城的百姓去亲戚朋友家拜年,免不了问问你家送孩子去学堂吗?送哪个娃去啊?


  (https://www.dingdiann.cc/xsw/33764/23037.html)


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:www.dingdiann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dingdiann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