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00章 儒学与督察员(上)
大堂内,安北都护府副都护,左都御史李邦华有些颓废的坐着,他的身旁,宣府巡抚朱之冯也是面色沉重,神情肃然。
与十月中初到达宣府镇时,李邦华面色憔悴了许多,脸容也苍老不少。这段时间他日子不好过,虽是副都护,但什么权力都没有,王斗不点头,他在宣镇上下,任何事都插手不进去,就要将他憋疯了。
王斗待遇倒没短了他,每日好吃好喝的供应,每月还可从财政司领取一份叫“补贴”的俸钱,但李邦华不是藩王,每日每月的被人当猪养,他是有抱负之人,岂能如此无所事事,饱食终日?
不过王斗金口不开,他就只能干闲着,不知不觉,泡茶馆的次数也多起来,他有点理解当时马国玺的作派了,整日无事可干,不泡茶馆能做什么?
身旁的随从家人也从盼望到失望,告辞的告辞,做买卖的做买卖,纷纷离他而去。
几个月中,闲着无事,李邦华也将宣府镇上上下下走遍,王斗除了敏感要害部门,余地并不禁止李邦华行走,让他对此地的强盛与威力了解更上一层楼,当初心思改变了不少。
他脑中回想的,就是当时大同巡抚卫景瑗告辞回大同镇,对自己说的话语:“李公,对永宁侯当安抚为上,忍辱负重!”
是啊,当安抚为上,不管怎么说,永宁侯跋扈归跋扈,对百姓还是好的,他也没扯旗造反不是?这只强悍的力量,还是隶属于大明的,若是逼迫过甚,他一怒作乱,大明才是真正的万劫不复。
自己能做的,就是尽量安抚,劝永宁侯多行忠义,若国朝倾覆之时。他能出兵力挽狂澜,挽救大明江山于水火之中,也不枉自己饱读圣贤书一场。
而且,最重要的是。现在自己需要一份工作,施展自己抱负同时,能取得王斗信任,让他对自己更为器重,增加自己的话语权。
在宣府镇待了几个月。当地一些流行话语他也懂了不少,如工作、话语权等等,都是当时王斗无意说出,却在宣府镇引以风潮,还有什么高端大气上档次等等,都是宣镇或大明时新的话语。
李邦华沉默坐着等待,他内心中最期盼的,还是想在教化司任职,掌控宣府镇的学子与教化。
他在宣府镇几个月,印象最深的。便是宣府镇的教育系统。
每一屯都有一座学堂,全民教化,邑无不学之户,户无不学之人,这是非常让人震动的。
人言刚不可久,柔不可守,若王斗只是军力强悍,那还不让人惊惧,毕竟兴也勃也,亡也忽也。军事强悍者,旋起旋灭之事太多了。
强若蒙元,没有读书人支持,一样胡运不过百年。但重视教育,便是关乎百年,甚至数百年的大计,怎不让李邦华重视?
而且宣府镇的教育……
他想起那日,自己到镇城附近一处屯堡处,该屯离万全左卫不远。算是一个大屯,依现在宣府镇划分,是乡的单位,当地人自称为千户所城,整个乡约有千多户人口,相当以前一个千户所。
李邦华知道宣府镇现在不若大明余处士绅自治,而是官府亲管,负责各地地方事务。且若国初那样,实行普遍的里长制,甚至更进一层,实行保甲制,使武力若巡检司一样,深入每屯每地。
该乡总人口约在十二保左右,拥有十岁及下的男童数百,这些男童,必须全部进入学堂读书识字,按王斗说的,这叫六年制义务教育,乃强迫性的,任何人不得违抗,否则户主将被抓到矿山去服苦役。
且治内还不分何籍,暂住籍,归化籍,汉籍,夷籍子弟孩童,均是如此,都必须接受教育。
他们一般一乡有一座学堂,王斗称之为小学,便若以前的蒙学。
让李邦华吃惊的是,这些蒙学,男童上学均不收取费用,吃住全部免费,这要花费多大啊。
且各乡内,其实还有女校,不过因为男女不同校,又不强迫女童上学,故而没引起什么波动。
放在大明,家有财力者,其实女子也有接受教育,只不过请私塾先生在家罢了。毕竟男主外女主内,大户人家出来的女子,未来要操持夫家大帮人的生计财务,不读书识字怎么行?
不过此时还是重视男丁,便是免费,也只有一些颇有财力的,眼光长远的商贾财主,官太太家人女儿等送入女校,入学女童不多。
依李邦华的打听,宣府镇最多的便是小学,每乡均有,还有叫中学的,一般一路只有一所。不过东路中学最多,足有五所,保安州更占了三所。
大学,便是宣府镇军事学院,民事学院等等了,精英的汇集地。
大明一般是七、八岁开蒙,然后寒窗苦读,一步步从童生,秀才,举人,进士等慢慢上升,只有科举一条路,若能在三十岁中举,已是祖坟冒青烟了。
包公便是29岁中举,39岁才出仕当官,这还是幸运的。
在宣府镇这里,十岁或是之前均可入学,接受六年教育后,约在十六岁毕业,便是合格的小学生了,如能拿到毕业证者,便是没考入中学,还是很多地方抢着要。
宣镇商事发达,地方颇多技校,特别很多商行厂坊都在后支持,专门笼络这些小学毕业生,供养他们在技校中学习几年,让他们出来后,入自己商行做事。
不过对这些小学毕业生,宣镇百姓,还是习惯将他们称之为童生,后官方也确定下来,拿到毕业证的学童,才能称之童生,否则只是准童生。
这不若大明别处,一开蒙便是童生,没考中秀才的,七老八十还是童生。
因为是六年制义务教育,所以宣府镇采取宽进原则,适龄孩童均可上学,但毕业考就卡得较严。
考入中学者,便是准秀才。因为中学生录取严格,超过九成多的小学生都会淘汰,所以他们入学后,继续免费教育。等于这些人以前是家族供养,现在改为官方供养。
他们若毕业,便成为正式的秀才了,这时他们约二十岁左右,可以参加公务员考核。做吏当官等等,这不若大明,中举后才有了一些机会。
也因为中学生的吃香,教化司后来规定,童生们许可再考,可在家苦读,或是继续进学堂复读,这时他们就要收取费用,然后每年可以考一次,连考三次。
三次过后。就没有机会了,毕竟复读那么些年还考不上,证明他们不是读书的料,就没必要再浪费家人钱粮了。
也避免八十岁老童生还在考秀才之事,一生光阴就这样浪费,害了自己,更害了家人。
对那些小学都不能毕业的准童生同样如此,许可自费衣食,复读三年。还是不能毕业者,就没有毕业证的回家吧。自己品尝不努力失败的苦楚。
才华更高,能考入大学者,直接就是举人身份,毕业就是进士。包分配,包当官,因为他们是宣府镇最精英的一部分。
军事学院出来者,优秀学员,直接授骑尉勋阶,未来可任队官。副队官,普通者,授上士勋阶,成为甲长。
民事学院出来者,享受科级待遇,进入各屯堡,民政部或是监察部内任职。
这便是王斗对宣府镇的教育做法,普及初等教育,特别重视新生孩童的教化,且到中学这一关,就卡得非常严,严进严出,能就读者,皆是品学兼优之士,
也避免未来高级知识分子太多太滥,不说大学生满地走,此时大明几十万生员闲置,没有出路,就是大害。
而到大学之后,也才文武分科,不过宣府镇的小学,中学,其实没什么文武之分,都算是接受军国主义教育,便是小学毕业,在很多百姓看来,也个个是文武双全之士,他们眼中的高等人才。
……
得知宣府镇的教化详则后,李邦华叹息良久,越发觉得王斗的深不可测。
在他看来,宣府镇教化普及,完全盖过江南最发达的苏杭之地,当为大明之首不说,还体系通畅,上下有序,或许可为大明未来教化之方向。
而且这个体系,也将民间有力者,精英者网罗一空,不虑遗贤民间怨恨作乱。
毕竟历来反贼作乱,没有读书人加入皆不足为惧,就象闯贼,没李岩等加入之前,流寇尔。但越多的读书人加入,却使得危害越大,最终成为大明的心腹之患。
而王斗这个收罗人才的力度,甚至盖过大明多少倍,思之甚为可怖。
只是有一点,宣府镇大学毕业生不言,若大明进士一样少。
然中学毕业生就可参加吏员考试,虽比起大明各处生员来说,各人做官从政机会多了许多,不至如此闲置遗祸,然这么多的官员政位如何安排?
来年如何安排越来越多的人才?
宣府巡抚朱之冯近期一直陪在李邦华身边,此时也前往该屯堡路上。
他沉思良久道:“所以,这便是宣府镇冗官冗吏由来吧。其实非是冗政,而是细化,大明对地方治理太粗疏了,皇权不下乡,也是因为地方官吏太少之故,只能依靠士绅,所以赋税越收越少。反观宣镇,各类赋税却是越收越多,百姓并不觉苦,就是该收的人收了,不该收的人不收,吏政畅通之由。”
他说道:“而且这些老学生毕业后,也是进入地方吏务,不若大明进士及第,任者便是知县起步。他们只是书生尔,又如何坐理地方数万户赋税之事?……内阁诸公更不用说了,若是庶吉士者,便是进入翰林院,然后在京中打转,最后成为辅臣。他们又如何熟悉地方事务,故而种种之策,往往牛头不对马嘴……”
大明也是称童生为小学生,中了秀才或以上者,一般被称为老学生,朱之冯如此称之秀才等,李邦华并不奇怪。
他听朱之冯说着:“宣镇地方众人皆从吏员做起,将来为官之时,便熟知地方事务,自然皆为通用实材,胜过众书生远矣…又此地便是大学生,出来后也皆是地方吏事,或是军中小校,亦可层层磨练,不会坏了大事……吏员越多,掌控地方越细,不虑地方豪强乡绅为乱,收上的税越多,足以养活一干冗吏。他们起步低,可升迁的官位也多,不虑僧多粥少,可有众多政位可以安排……”
朱之冯最后叹道:“此思种种,也是下官近期才想到,永宁侯却深谋远虑,早早思之想到,令人不寒而栗啊。”(未完待续。)
(https://www.dingdiann.cc/xsw/3338/52557080.html)
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:www.dingdiann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dingdiann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