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小说网 > 明末边军一小兵 > 第690章 大开发序幕

第690章 大开发序幕


  老白牛:陆续有书友提到井深二十余丈的事情,觉得很惊讶,其实我已经说得保守了。当时北地用水的苦楚,现代人是很难理解的,随便贴几句资料。

  长安城北有平原,广数百里,民井汲巢居,井深五十丈。毕原,原南北数十里,东西二三百里,无山川陂湖,井深五十丈。陕西省澄城县中部一带井水深或26丈至30余丈不等。合阳县位于旱垣,井深达三四十丈甚至五六十丈。万泉县县中水井深者八九十丈,浅者也达五六十丈。

  ……

  崇祯十五年十月十八日,孙传庭得到自己的援助,匆匆忙忙赶回陕西去,同行的,还有吴争春与高寻率领的三千靖边军。

  王朴也率麾下回转大同镇,这段时间他停留在宣府镇,粮草暂时由宣府镇供应。

  不过按大明军律,这些粮草只算宣府镇暂借给大同镇,事后要由大同巡抚卫景瑗归还的,不过王朴没有计较这些,豪迈的掏了银两购买了粮草。

  民政部也加紧了对安北都护府的规划开发事宜,具体到各镇措施,需要达到的目标,特别农牧方面,要建什么水渠水堤,开垦多少田地等等,从部长张贵到部下吏员,个个忙得脚不点地。

  温方亮、钟显才、高史银等人也相继出塞,巡视自己的辖地,随同有大量的民政部屯官,准备先期勘查各地方待垦荒地,为来年的大规模建设作好准备。

  王斗准备在漠南实行大农场计划,不说暂时的军屯,民屯,便是未来商屯,移民屯,所需各类器械都是海量,特别耧车、水车、筒车等屯田良器械,可谓供不应求。

  当然,使用这些器械需要雄厚的财力。便若靖边堡大水车,虽然日灌溉能力达到三百亩,但一架水车造价高达到百余两之多,等闲人等根本用不起。

  甚至民间很多使用的龙骨水车。日提水量虽可灌溉十亩至二十亩,但一架水车造价也需十余两,很多普通人家一样造不起,一般是几户人家合用一部水车,乡间地主士绅。经常有靠出租水车获利。

  王斗当年在辛庄,不说水车了,需畜力挽拽,种种成本算下来要二十多两的砖石深井都挖不起,一家三口,都是靠挑水灌溉田地,所以当时催生了挑水工,专门帮人挑水,一担从几文到十几文,视路途远近不等。

  还有耦犁、耧车等先进的农具。特别是耧车,可同时完成开沟、播种、覆土等项事务,还保证行距、株距始终如一,效率上,也至少可日种一顷,这还是用牛的情况下。

  这么先进的播种机,早在汉武帝时便由粟都尉赵过发明,但一直在中原各朝使用稀少,为何?太贵了!造价太高了。

  这也是古代科技很难推广的原因之一。

  而且先进器械带来的,往往是一部分人的失业。

  工业革命时。经常有发生工人捣毁机器的事情,是要生产效率还是要糊口饭碗?这是个难题。

  各类水车厂订单猛增,各个厂主拼命招募匠工,虽然目前下订单的多是都护府军方。官方,但也有一些准备搞商屯的商人眼光超前,准备订购大水车、耧车等物。

  甚至一些有财力的,准备移民到塞外的百姓士绅,一样准备购买这些器械。

  未来移民之人,遍及宣大三镇。还有山西,甚至陕西各处,就算后几种人需要的水车、耧车等物较少,但积少成多,最近做水车、大型农具这些人都赚个盆满钵满。

  而且在可预见的很多年内,水车等物的需求都是源源不断,毕竟都护府开挖水渠,兴修水利等等,暂时还是针对军屯,还有官府民屯,自行移垦的民众,还是需要自己解决用水问题。

  他们未来田地就算靠近河水边,但眼下干旱之下,漠南很多河水水位一样下降,需要用水车将河水引上来。

  不靠近河水的田地,就更需要灌井与水车了。

  所以一时间不但是宣府镇的打井与制车人员,便是在外镇,这些人一样供不应求。

  ……

  民政部科技司虽然总部设在镇城内,但还是有一些研究所院放在郊外,农田边,厂坊旁,以便更好的进行试验与打制。

  这是一片院落,临近西南郊山坳不远,堂内满满都是书籍,甚至还有一本新近收罗来的《奇器图说》,中级研究员吴世宦戴着眼镜,用一蛤铅笔在硬纸上写写画画着。

  纸上图案是一种机械,有点象耧车,但又不是,原来的木匠吴世宦,现在已进入民政部科技司担任要职,他们这些人还拥有一个响亮的称号:研究员。

  听说这名字还是永宁侯爷亲自定下的。

  他们各人有各人的研究任务,吴世宦原来是木匠泥水工,当然主要研究的便是制械、城建方向。

  按吴老头说的,这真是光宗耀祖的事,自己临近入土了,没想到还有成为官人,拥有类似文人称号的一天。

  不知不觉,吴世宦进入王斗体系已经很多年了,他的须发更是完全花白,不过仍然精神抖擞,拥有使不完的精力。

  他现在也生活富裕,当初王斗让利于民,一些不重要的厂坊分包给民众,当时吴世宦便与家中子弟开了一家水车厂,现在水车厂生意兴隆,成为宣府镇有名的大厂之一。

  衣食无忧,又身居要职,拿着丰厚薪俸,吴世宦别的没什么心思,就想着自己能否青史留名的一天。

  便若粟都尉赵过一样,发明耧车,名扬千古。

  多年来,他也识字不少了,更决定在年底通过文化考核,拿下匠师的称号。

  现宣府镇工匠云集,上等匠士众多,匠师却没有一个,吴世宦老当益壮,决定率先成为宣府镇匠师第一人。

  当然,若赖源龙等人愿意考核,他们要成为匠师还是轻而易举的,毕竟书吏大使出身,不过他显然没有进入工匠体系的意思,只在军科司任了职,挂着高级研究员的称号,一心研究自己的火器。

  李茂森文化水平差了一些,李之芬潜意识认为自己是士绅,就没有想过去考匠师。

  此时这片院落为民科司一些研究员合用,各自在捣鼓自己感兴趣的东西。邻近吴世宦这片大院的,便是一个叫龙琨的中年胖子,一样是个中级研究员,整日神神道道就在搞一些蚯蚓。

  “不对,不对,如此麦子虽可收割,但散落满地,更增人工……”

  吴世宦在图案上改来改去,总觉不满意。

  他想研究的,其实是一种收割机,由于漠南要进行大开发,又暂时地广人稀,没有机器跟人工抢饭碗的问题,短时间内要多产粮食,这就对高效率的机械需求极旺。

  按吴世宦的想法,世上有快速播种物什,自然也有快速收割的机械,近期他在研究的,便是这个东西。

  此事更已经在民科司立了项,拿到了大笔的经费,只是迟迟不能出成果,让吴世宦心急如焚。

  他放下眼镜,踱出自己的办公室,来到前方大院中,一些助手与工匠,正对着几架木制机器忙活着,看着这些机器,吴世宦眉头皱起,眼下有几个难题。

  一是麦子割下后,如何整理整齐,装筐妥当,否则散满一地,还不如手工操作呢。

  二是效率问题,依吴世宦的估计,此物成后,不过收割速度比人工快两倍罢了。

  此物若只比人工快两倍,肯定难以推广出去,耧车能日种一顷,但因为价格高昂,民众都不愿意使用,这物更不用说了,这收割速度,必须要提高上去。

  只是怎么改进呢?

  带着烦恼,吴世宦在院中踱步,更不知不觉踱到邻近的龙琨那方院落去,二人没事,也会串个门,或在一起闲聊喝茶。

  到了这边,就见龙琨指挥着助手们,正往一阴湿安静所在,不断堆积着牛、猪、马、鸡等粪便,还有大量的果皮、树叶等堆上去,一边喃喃自语,在笔记上记着什么。

  “……地龙习性喜静,偏好潮湿,冬日更需铺上厚叶,粪便,以免无食而死……”

  他在忙活着,根本没注意到吴世宦的进来。

  这个胖肥的中年男子因贡献了草场养鸡法,还有土缸孵蛋法,使宣府镇的畜牧业大大发展,几年过去,他现也成为了民科司的主力人员,他身家一样丰厚,因为各用草场养鸡鸭的畜场,都要向他交纳一定的专利费用。

  他现在在研究用蚯蚓喂养鸡鸭,因为他发现,养蚯蚓耗费少,喂养出来的鸡鸭,更又大又肥,下蛋率都提高不少。

  而且蚯蚓粪便可以增肥土地,医药又称地龙,可以入药,具有清热、镇惊,利尿,止喘等功效。

  所以这两年,他都在研究这个蚯蚓的事,民科司成立后,更是专门为此立了项。

  他喃喃自语着,吴世宦虽然进来,其实还是挂念着自己的事情,他看着龙琨在动作,又似乎没看到,只是忽然喃喃说了一句:“麦子割时散落一地怎么办?”

  龙琨无意间的回了句:“用筐筐着呗。”

  吴世宦眼前猛然一亮:“对啊!”

  他匆匆忙忙出去了,龙琨仍然继续往自己笔记上记着什么,根本没意识到吴世宦的进来,出去。

  他们这些搞奇技淫巧的人,在宣府镇这种环境下,个个都焕发出火热的工作激情。(未完待续。)


  (https://www.dingdiann.cc/xsw/3338/52390145.html)


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:www.dingdiann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dingdiann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