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9章 第 109 章
税目化繁为简, 以田亩为计,不可否认,裴珏提的新政一定程度上可以杜绝苛捐杂费, 出发点是好的。
但他太急了,急着把自己磨得足够锋利,将功补过。
心中已有了初步想法,裴少淮收拾好书案,锁好门户,出宫归家。京官五日一休沐,趁着明日休沐,裴少淮打算去一趟杨府,向老丈人请教问题,听听老丈人的意见。
老丈人在大理寺做事,精熟律法、政策,对于新政必有自己的一番见解。
翌日,裴少淮夫妇乘坐马车回到杨府。
杨大人见到女儿女婿过来, 心情大好,父女间吃茶趣谈。一盏茶后,杨时月起身说道:“女儿去同叔父婶母们问个好。”
“去罢。”
余留翁婿二人在书房里谈正经事。
“贤婿今日来, 是要谈吏部新政的事罢?”杨大人先言道。
裴少淮点点头, 应道:“小婿有些事没能想明白,特来向岳父请教。”他能看出以银抵税之弊,但在朝堂局势上, 他仍如身处云雾中,未能窥全。
“你且说。”
裴少淮问道:“吏部新政虽有可取之处,然弊端亦尤为明显,缘何朝中言官多支持他这一新政?”不管怎么说, 十个言官当中,总有那么几个是为民考虑的罢?岂会全都支持?
“此言差矣,不是支持。”杨大人言道,又解释,“一事兴起,必有一弊生,有人得利,便有人失利,这朝堂上哪有什么人人都支持的新政。”
接着道:“只不过新政初呈天子案前,于他们有利者支持,于他们无害者缄默,加之要执行新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,才有‘朝中群臣皆支持’的假象。”还没到吵起来的时候罢了。
裴少淮当即了然,望向岳父道:“岳父的意思是,众人皆在隔岸观火,静观其变?”
“正是。”
这就说得通了。
新政有利于充盈国库,此乃显而易见的。于是群臣都想先看看天子是什么态度。
裴少淮又道:“小婿想择此机发声,谏言圣上。”
杨大人早已料到,于是认真细听裴少淮阐述见解。
裴少淮踱步书房之中,口中出言平和,可条条句句都剑指“以银抵税”的弊端,不单从百姓的角度出发,亦从大庆朝的国力昌盛出发,有理有据。
杨大人边听边颔首,露出几分意外之喜,他道:“贤婿方才的一番见解,谈他人之所未见,谏得真诚恳切……只不过,朝堂谏言若只谈弊端,则落了下乘,若圣上问起解决之道,又当如何应答?贤婿恐怕还要再斟酌斟酌。”
“小婿省得了。”
这也说明了,在杨大人看来,裴少淮方才那一番话,在朝堂上初谏是没有问题的。
……
休沐后回到六科做事,当日刚散朝,苟副官便来了,分明急不可耐还要佯装平和,问裴少淮考虑得如何了。
“下官已经想好了。”裴少淮答复道,“等朝廷大议那一日,下官会廷前谏言。”
苟副官掩饰了欢喜之情,反是装出一副关心同僚、后辈的神情,谆谆言道:“小裴大人好好回去准备腹稿,到了那日无需紧张,只消顺顺利利把腹稿说出来即可。”又道,“工科其他几位给事中大人,廷议那日也会当庭谏言。”
换作其他年轻人,恐怕真会被苟副官唬住,成了替人添数的。
到了廷议这一日,裴少淮着青色七品圆领官袍,正中缝着鸂鶒补子,站于六科官员之末,正低头认真听吏部当庭奏读新政提案。
今日裴少淮要首次当庭谏言,然心中并未紧张。无他,半年来数次入宫当值掌记,见惯了百官上朝,亦知晓了天子的几分脾性,慢慢便没那么容易紧张了。
毕竟前面那些穿绯色官袍的官员们,吵得正凶时,口吐俗语,仪态各失,只差动手了,也不是没有过的。想到这个,裴少淮心境又轻松了几分。
吏部奏读完提案,皇帝开口道:“诸位爱卿以为此策如何?朕想听听你们的见解。”
既是吏部、户部提出来的新政,首先发话的自然是吏科、户科的给事中,一轮下来,虽有指出几个不足之处,但大体都认可了此新政。
“银两贵而小,便于携行,又可分割熔铸,一两银可抵千钱,早已成为民间易货的钱物,此番以银为税,是顺民而为。”
“各地丈亩以后,县州所纳税银为定数,书算小吏和地方豪武难以再欺上瞒下、上下其手,只得依照田亩交银,可除弊病。”
“以银替税,多产多得,百姓钱银易物,有益于银钱流通,则生生不息矣。”
“税目化繁为简,条目清晰简单,县官易算,百姓易明,不受书算蒙骗。且白银运送简便,可减少漕运粮食损耗。”
“……”
所言多是先指出旧策的弊端,再点举新政的可取之处。
他们所言,其实裴少淮都认同,这些确实是明面上的好处,以白银易货也确实是不可逆的趋势。
只是,他们好似都忘了一件事,或是说故意忽略——赋税徭役不只是为了丰盈国库、修建大器而已,它还关乎到百姓的生死。
苟副官站在工科官员前列,缓缓回过头,给裴少淮使了个眼色,示意他可以出列谏言了。
皇帝神色平静,看不出喜怒,道:“确是个不错的提议,诸位爱卿可有其他见解”
“微臣工科给事中裴少淮,有谏!”年轻的声音透着一股清亮,不似年长者那般浑、厚,一时引得文武百官回看。
好些年没见到年岁这么小的言官了,大家有些期待——不是期待裴少淮的见解,期待一种新鲜感罢了。
“准。”皇帝道。
青袍小官出列,款款来到大庭之前,不慌不乱。
裴少淮行礼后,洪声言道:“臣以为新政确有其好处,若是实行得当,可利大庆千秋大业。”
众人以为又是一个添数的,文武官员一时失了兴趣。
谁知裴少淮画风一转,接着道:“然此时实行,只怕弊大于利,逼得民不聊生,食不果腹,臣以为,此时此举只看朝堂得失,而不顾百姓死活。”
明明语气平和,却带有一股锐气。
不管是盛怒要驳斥裴少淮的,还是暗笑看热闹的,场下官员低语交流,汇成低沉的嘈鸣。
皇帝略拍了拍龙椅扶把,主持大臣呼道:“肃静——”
“裴爱卿,你接着说。”皇帝似乎并不生气,言语反多了几分好奇。
“回陛下。”裴少淮一条条道出,“其一,明知书算小吏串通豪贵,县官监管不力,不想着去惩戒处置他们,反倒只调整税则,岂非说泱泱大朝治不了底下的小官小吏,任由地头蛇欺凌百姓臣以为,治病要治根治本,要先治理好此歪风邪气,为民正官风,否则什么样的税则颁布下去,到了他们手里,也还会有别的对策。”
所有的消耗支出,最终还是会落在平民百姓头上。
“其二,不知吏部、户部可有想过,大庆朝银锭成色各有不同,有银七成亦有银九成,当如何评断其价值几许可有想过百姓手中无银,若要以粮换银,是任由大户、商贾肆意宰割,还是听从朝廷调控粮价又可曾想过粮食换作银两易,银两再换回粮食难……臣听闻朝中银库堪堪百万两,然江南富户已有数十万两,若是人人皆可屯银造银,究竟以谁的银两为准”
“其三,朝廷一纸令下,自然每年可悉数收得银两,不再担忧各府各县缺了斤两,然银子毕竟既不可食,也不可衣,若是行军打仗时,分拨的银两当从何处兑换军粮”
虽是探问的语气,然则弊端已一一显露于句句问话间。
三点说完,场下再次议论纷纷。
他们不是不明白这些道理,只不过他们没有站出来说出口。
唯有那苟副官吓得脸色煞白,脸上冷汗涟涟。
吏部左侍郎卢大人站出来,道:“禀陛下,微臣恳请与裴给事中当场辩驳。”卢侍郎五十多岁,脸色暗暗,已是怒意外溢。
“准。”
裴少淮说了三点,卢侍郎则要一点一点的辩驳。
“治理小吏小官风气之事,吏部已在拟制监察之策,两条新策并驾齐驱,自可官正民安。”
裴少淮只道:“卢侍郎不觉得此话有些马后炮吗?且此两事不可并驾齐驱,先治人,才能治税。”
“听闻裴给事中也是去过江南之地的,岂不知银锭可秤兑、收柜、辨色、倾煎,既有称取之道,又何恐其价值不一”
卢侍郎本想给裴少淮安一个见识短浅,岂料裴少淮反问道:“好不容易省去了一群书算小吏,如今又要请人称银铸银,手续繁琐,岂不是换汤不换药,又给了渔利其间的机会”
顿了顿,裴少淮继续问:“倾煎铸银的火耗,是不是又要算到百姓头上火耗几成几分以何为标准”
本是卢侍郎先开口问话的,却被裴少淮反问得不知如何应道。
卢侍郎只能讪讪往下辩驳,道:“江南之地百姓用银行商已久,农户何愁兑换不到银两”
“若是这么说,卢侍郎家有白银千两,便可代表天下万户皆有白银千两”裴少淮道,“西北许多边城中连个像样的集市都无,往往是一个挑子走街串巷以物换物,这样的地方当如何换银”
几番较量下来,场下百官终于明白,裴少淮是有备而来,或是说他见多识广,胸间有乾坤。
卢侍郎已落下风。
百官们开始齐刷刷望向吏部尚书裴珏——裴尚书会不会上场和侄孙辩上一辩
知晓两家恩怨的人,尤为期待看热闹。
岂料裴珏只是在深思,抬眸望向龙銮,等着皇帝开口,他似乎并不准备上场再辩驳一次。
卢侍郎临下场前,驳问道:“裴给事中只说弊端,方才诸位同僚所言利处,你如何不驳”
这话正正问在了裴少淮的心坎上,他笑笑,收回方才的锐气,应道:“我从未言过新政无利,何须辩驳”他从一开始说的就是——不适合此时铺开实行。
其实,裴少淮没想过要推翻这条新政,他想要的,是让新政少一些弊端,莫让百姓平白受难。
“依爱卿之见,当何时方可以银抵税”皇帝问道。
朝堂上静声,等着裴少淮给出回答。
光说问题,不谈对策是不够的。
裴少淮应道:“回陛下,微臣以为当国库充盈而改税则,而非改税则以图国库充盈……当大庆银库充盈,天下银币皆由朝廷铸造,如行水一般流通于市,易货易物公允,微臣方才所言弊端,则不复存在矣。”
又道:“铸币之权不可放,钱物流通不可停。”
(https://www.dingdiann.cc/xsw/15944/5609267.html)
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:www.dingdiann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dingdiann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