顶点小说网 > 晚唐浮生 > 第七十七章 “粮道”

第七十七章 “粮道”


晚唐浮生第一卷:相看白刃血纷纷,死节从来岂顾勋。第七十七章“粮道”秋雨连绵之时,襄城漕渠繁忙无比。

    因为充沛的降雨量,修建在宛叶走廊内的各个水库储备十分充足,故即便多次开闸、关闸,依然有足够的水量顺着引水渠流入斗门之内,抬升船只。

    船闸之后的山顶运河之上,驭手拿着马鞭,牵着身强力壮的铁力马,拖曳船只,行驶在平静的运河河面上。

    其实,不要小看内河船只的载货量。因为无需考虑风浪,它们的船型可以修建得很极端,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“大肚子”。

    货舱很深,吃水极深,行驶在河面上时,仿佛稍有风浪就能将其打沉。但绝大部分内河不存在什么风浪,故这种严重特化过的船只可以装载超出人们想象的极多货物,往来各处。

    当然,如果是在海上,这种船航行不了多远就沉没了,压根没有一点对抗风浪的能力。

    襄城漕渠内外已经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城镇。

    城镇是自发形成的,从一两家卖饭的乡野小店开始,逐渐扩大到各行各业,生意兴隆。

    这个过程也是必然的。

    为了节约水资源,漕渠的闸门并不是经常开放,非得凑够一定数量的船只才可,因此排队现象非常严重。

    普通船工需要吃喝,随船押运货物的商人需要高级一点的服务,于是需求就出来了,市场应运而生。

    九月二十七日,王二郎在山上砍了一天的柴。

    两个儿子帮他把柴背下了山,他则坐在山坡之上,检查着竹筐里的蘑菇。

    夕阳之下,运河披上了红霞,美不胜收。

    运河远处的一等国道之上,曾经往来如梭的四轮马车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眼望不到头的军队。

    先是骑兵,再是步兵,接着又是骑兵、步兵……如果换个会数数的人,当知这么一会,驿道上已经过去了近万步骑。

    “好雄壮的军威!”王二郎放下竹筐,下意识站了起来。

    他的长子就在金刀军服役,而金刀军的驻地就在邓州。去年的时候,该军就抽调了四千人,随驾出巡,至今未归。

    王二郎心中希望随驾的部队不要去洛阳,至少金刀军那四千人可以回驻防地嘛。

    “没有辎重马车啊。”卢大郎走了过来,轻拍王二郎的肩膀,说道。

    王二郎转过头看了他一眼。

    卢大郎左手提着弓梢,右手拎着两只野兔。野兔已死去多时,浑身都僵硬了,长长的耳朵被拽在猎人手里,看着十分滑稽。

    “又有猎获。”王二郎羡慕道。

    卢大郎是他同村的,延州人,曾是金刀军武夫,今年已经五十了。从禁军退下来后,曾经试图送他儿子入禁军,没成功。那个半大小子羞愧无比,一气之下跑了,听说去了拔汗那,也不知道是死是活。

    卢大郎是村里第一个盖砖房的人,三间堂屋,窗明几净,让人十分羡慕。闲来无事之时,他喜欢进山打猎,今日便是了,得了两只野兔。以王二郎对他的了解,一会他定会去山下食肆沽点老酒,再把野兔整治一番,回家自斟自饮,日子不要太快活。

    唉,说到底,过得快活的都是武夫,日子不是普通人能比的,虽然他家也出了武夫,但儿子毕竟已经出去分家另过了,比不得。

    “原来辎重都用船运走了,唉,有点浪费。”卢大郎够着头又看了会,叹道:“水这么宝贵,不趁机多运点货,可惜了。”

    “这会秋雨连绵,怕是不怎么缺水。”王二郎说道。

    他知道,卢大郎与几个同袍从军中退下后,在县里收药材,卖去洛阳。从他的立场出发,应该是希望襄城漕渠一天到晚运货的,而不是运输军中辎重。

    “说得也是。”卢大郎说道:“不过还是浪费。”

    “兴许圣人要看一看漕渠怎样呢?”王二郎说道。

    卢大郎张了张嘴,终于没说什么。确实存在这个可能,而且还不小。

    他在军中之时,听闻圣人非常精明,不会全然相信下面人的话,凡事一定会躬行,亲自验证后才放心。如此说来,将一部分辎重用船运走,测试一下漕渠,似乎也说得通。

    正想着,驿道上又出现了大群马车,车上满载辎重。

    “果然,正如你所说。”卢大郎笑道:“圣人把一部分辎重装到船上,看看漕渠顶不顶事。”

    王二踮起脚尖,仔细看着。

    霞光之下,马车络绎不绝,直往北去。除辎重外,车上似乎还装了许多铜钱、绢帛,让人十分眼馋——这应该都是武夫们随驾得到的赏赐了。

    “赶紧过完兵吧。”卢大郎收回目光,嘟囔道:“老子还急着运货呢。”

    王二心中嫉妒,忍不住说道:“这漕渠,历时十余年,若非圣人坚持,怕是早废弃了吧?”

    襄城漕渠之时,在汝州、邓州两地算是“月经”话题了。拖的时间太长,期间还出过事故,有时候雨水少了,陂池干涸,漕渠甚至为之中断。

    听说宛叶走廊内还有人骂,说自从修了十几个陂池保障漕渠船闸蓄水、放水,他们的农田灌溉都成问题了。

    但即便如此,圣人依然想着将其开通,丝毫不让步,可见完全是凭他的个人意志在推动。

    “你这么说也没错。”卢大郎点了点头,道:“若无今上,漕渠是不可能修建起来的。无今上,邓州也不会有今日这般光景。你家在京兆府的时候,就五亩地吧?现在分了二十余亩,日子不错了。”

    王二随口附和了一下。

    日子好还是坏,不都是对比出来的?再怎么样,还是没法和禁军武夫比啊。

    “我走了,你下不下山?”卢大郎紧了紧手里的野兔,问道。

    “下山。”王二郎已经检查完了筐里的蘑菇,决定一会就卖给山下的食肆,也买二两小酒回去,犒劳一下自己。

    夕阳西下,二人一前一后下了山。

    ******

    东侧的另一个山坡上,黄伞盖高高立起,邵树德坐在虎皮交椅上,看着繁忙的漕渠。

    想当年第一次拆分山南东道,唐邓随三州被剥离起来,折宗本出任节度使。

    在那会,紧邻汝州的邓州还是前线,折家军以此为基,屡次北上,攻入朱全忠腹地。

    坐镇汝州的丁会也是员能将,被朱全忠委任为佑国军节度使的他凭借着手底下不到两万人马,多次挫败折家军,甚至攻入唐、邓境内,大掠而归。

    或许,也正是那些艰苦卓绝的战斗,让原本心高气傲的折家军意识到了他们的不足。

    你厉害,还有人比你更厉害。

    丁会所部甚至都不是梁军嫡系精锐,但依然能把你死死压住,甚至以少打多,占据上风。

    折家军最后成了一支劲旅,那也是因为有更厉害的部队和他们“陪练”。若打的都是山南东道这种货色,估计到现在还没练出来。

    折家最后乖乖移镇淮西,你固然可以说他们忠心,但未尝没有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能力,选择屈服这种因素存在。

    往事如烟,邵树德也只是随便发散一下思维。毕竟他这种“老阴逼”整天就在算计人,揣测别人内心的想法。

    “有了襄城漕渠,洛阳的地位愈发不可动摇了。”邵树德指着那些满载货物的船只,说道。

    “此皆陛下之功。”萧蘧说道。

    邵树德恍若未闻,继续看着远处排队等着进闸的货船。

    “在江南走了这么一圈,大概也知道了。”邵树德笑道:“湖南白糖、瓷器,江陵药材、漆器,鄂岳鱼干、茶叶等等,甚至还有蜀中转运而来的各色货物,通通可经水道运至龙门以南。今后南方人口渐多,襄阳、南阳成为财赋重地,洛阳就更不缺什么了。”

    萧蘧捋着胡须,心中也很是感慨。

    圣人很喜欢坚持,往好听点说叫意志坚韧,难听的就是刚愎自用,听不得劝。

    但他所坚持的东西,事后证明,大部分都是对的。

    这个襄城漕渠,修建过程中失败过很多次,但最后还是花费大代价完成了,如今已成交通枢纽之一,有力保障了洛阳的供给。

    这也就是开国皇帝、马上天子才能办到了。若换个威望没那么大的天子,失败一次,整个工程就危险了,失败两次,大概率彻底放弃,再不提这事——即便你想做,群臣也不给你机会了。

    “现在含嘉仓城的粮食,主要靠的还是河南、河北,但将来么,朕也说不好。”邵树德说道:“或许南方会后来居上吧,尤其是江汉之间,千里沃野,平坦无比,最适合种粮食了。”

    萧蘧听了也有些怔忡。

    他原本不觉得有这个可能的。南朝时代,荆襄地区固然是重地,屯驻大量兵马,但从没听说过那地方单靠自己就能养活那么多军队。但跟着圣人走了这么一圈,他也不得不承认,鄂、岳、襄、郢、复等州的条件十分优良,如果大力开发,是可以成为供养洛阳的后方腹地的。

    也许有朝一日,从南方运来的稻米将超过北方运来的粟麦,成为含嘉仓城百万石储粮的主流。圣人所设想的洛阳“粮道”,确实都有依据,非常靠谱。

    即便不运粮食,全部改运果子、药材、瓷器、绢帛、茶叶、生漆、竹器等物资,以南方物产之丰富,亦可让洛阳百姓大得其利。

    说到底,河南这片大地上,就洛阳、汴州、徐州三个地方运输条件最好,可作为都城。

    国朝选择了洛阳,从这里往南,一路延伸到荆州的水运路线,自然是重中之重了。

    不过,这大概与他们无关了,需要一代代人接力,才能最终实现这个宏伟的目标。

    邵树德在邓州逗留了五天左右。

    十月初三,圣驾继续北上,数万人水陆并进,穿过宛叶走廊,越过人烟愈发稠密的汝州,于月底返回了洛阳。

    绕了一大圈,历时年余的出巡就此结束。


  (https://www.dingdiann.cc/xsw/15094/21585.html)


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:www.dingdiann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dingdiann.cc