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 218 章
推荐阅读:我导演了灵气复苏 重生为阿布索留特战士 变成狗狗,也要上学 非人类前任们都想和我破镜重圆 神鬼复苏:我在异族当老六 暖心甜妻:凌总,晚安! 快穿,妙妙的反派炮灰拯救计划 回国以后,我真没想搞事 都水监公厨 无限异常调查官
【“在军事上不断进取的同时,赵匡胤也在政治上有所成就,他通过“收其[jing]兵,削夺其权,制其钱谷”的三大纲领,以及“杯酒释兵权”、削弱相权、“罢黜支郡”、“强干弱支”、“内外相维”、“三年一易”、设置通判、创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。”
“很值得一提的是,赵匡胤也是少有的没有杀功臣的皇帝之一。”
“作为一个皇帝,还是一个上位方式特殊的皇帝,他同样忌惮武将,但是他虽然忌惮,却没有用杀杀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,而是上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戏幕。”
李一调侃道:“兄弟们啊,你们看,现在大家都过上荣华富贵的[ri]子,大哥我说带你们发财就带你们发财,没骗人吧,现在你们小[ri]子过得不错吧,为了不伤兄弟感情,咱可就先小人后君子,大家[jiao]出兵权,以后就还是好兄弟嘛。”
“赵匡胤当然不可能这么说,我自己编的,但是意思到位就行了。”
“彼时国家逐渐稳定,为了防止武将骄纵,滋生出野心,收拢兵权确实很有必要,只要不是过河拆桥就不算啥。”
李一摸了摸下巴,“说起来,赵匡胤这个人是有点矛盾的,你说他重情重义吧,他偏偏欺负兄弟的孤儿寡母,你说他薄情寡义吧,偏偏他对柴家后人还不错,对一起打仗的兄弟也是给足待遇,和平收回兵权。
历史上杀功臣的皇帝不少,可是这从来不是赵匡胤的最优选。”
“在某方面来说,作为皇帝,他也算得上是一个好上司。”】
宋太祖时期的武将们挠了挠头,那确实,比起历史上那些被兔死狗烹的武将,他们可好多了。
【“收拢兵权是必要的,也是政治正确。”李一继续道:“如此才能君臣相得,避免不必要的兵祸。
以及还是很有必要说一下,战乱时重武,和平时则文官势大,这在哪个朝代都是一样的,而赵匡胤出于五代十国的特殊背景和自身经历,对武将确实更加防备一点。
而后人根据“太祖誓碑”中的“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”等理由,认为宋朝“重文抑武”的祖宗家法是赵匡胤在位时所定下的。
但赵匡胤实际上是抑武却也并不太重文的,他曾对赵普说:“五代方镇残虐,人民深受其害。我让选干练的儒臣百余人,分治大藩,即便都贪浊,也抵不上一个武人。”
对于赵匡胤来说,任用文士仅仅因为他们可能产生的危害远不及武人来得大,更不会向武人那样危及政权的根本。”】
赵匡胤不止点头,他哪知道后面的皇帝能把文武搞得完全失衡,正常皇帝都要分衡而制,这才是正理好吧。
【“此外,赵匡胤又继续完善科举制,又根据国情重新修订法律。
宋朝建立之处,多有言及《刑统》条目不便者,赵匡胤采纳判大理寺事窦仪的建议,命其主持修订,至乾德元年重定《宋刑统》。
赵匡胤下诏“付大理寺刻板摹印,颁行天下
”。
《宋刑统》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刻板印行的法典。
这里的刻板可不是刻板印象的刻板,而是一种印刷术,并且刻板印刷术为我国颁布的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。”】
遗产。赵匡胤听着这个词觉得怪怪的,从以前流传下来的东西也很多,但是称为遗产未免奇怪。
【“赵匡胤对有关国计民生产生重要影响的黄河下了很大的力量治理。
黄河的问题主要是水患,五代时期,黄河决堤、改道,淹没村庄农田,宋初也不断有水灾出现。
建隆三年,他令黄河沿岸修堤筑坝,并大量种树,以做防洪时用。
每年的正月、二月、三月,为黄河堤坝例修期,赵匡胤下令严格巡察,防患于未然。
因此,素以黄害著称的黄河在他在位的十七年中,只有十几次溃决的记载,并且都没出现严重的灾害。
不要以为这个数字很多,在古代,天灾不断,一般哪里出现乱子多半是发生天灾,然后进一步引起人祸。
很多朝代年年修河堤,还是年年赈灾。
赵匡胤一朝在治理水患已经算得上成果斐然了。”李一叹了[kou]气,古代出现天灾,最先遭殃的永远是百姓,上位者能重视治河,那再好不过,不然真的决堤,出现水患,不知道会淹没多少人家,多少人会因此家破人亡呢?
百姓是承担不起任何风险的。】
赵匡胤脸[se]总算好看一点,不枉他再三强调,重视此事。
【“而除了黄河之外,赵匡胤对运河、汴河、蔡河等主要河流,也做了不少修整。
河流通畅稳定对于农业经济的稳定、商业经济的流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。”
“赵匡胤重视农业生产,他减轻徭役。”
李一淡淡道:“乾德二年,赵匡胤下令,将各地每年所收的民租和专卖收入,除地方支用外,一律运往京师,地方不得占留。
他实行赋税专收,让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,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握。
这样确实加强中央集权,使藩镇失去经济基础,但也造成地方积弱,后来金国男下那么简单也有一定因素在这里。”】
赵匡胤脸[se]一变,陷入沉思,他只想到要限制武将,限制藩镇的出现,以为给地方留下够用的,剩下的赋税收回朝廷没什么,没想到却有这样的后患。
【“一切政策都是有利有弊,不能说这么做完全不好吧。”李一耸肩,反正好坏她都说了,全靠个人衡量,毕竟,赵匡胤时期离后来宋朝乱象还是挺远的。
赵匡胤改了,后人又乱来,能咋滴,她属实有点担心老赵家的血脉基因。
嗯,担心怂赵的基因太强大。
暗自腹诽一下,李一继续道:“赵匡胤重视图书建设,建国之初,他注意收集各国遗留图书,用以充实官府藏书。北宋刚刚建立时,三馆仅有书1万2000余卷。
到开宝年间,官府藏书增至8万卷。为
北宋官府藏书奠定了基础。
宋朝后来文道兴盛在这时就已经可见一斑了。”
“可以说在治理国家上,赵匡胤治澄清吏治,劝奖农桑,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,这些举措不仅恢复了五代以来的战争创伤,且使国家呈现出相对稳定繁荣的局面,更出现了历史上享有盛名的“建隆之治”。】
建隆之治。赵匡胤默念这四个字,眼里浮起一丝莫名的神[se],他一生的成就化作这四个字啊。
【“说起来宋朝就一定不能不说燕云十六州,对于自后晋以来便被割让的燕云十六州,赵匡胤一方面有着收复燕云故土的责任感,认为燕云未复,难称一统;
另一方面,他对宋辽双方实力的估计又很实际。
“今之劲敌,惟在契丹,开运以来,益轻中国。”
也就是说赵匡胤估量彼此的实力,认为以宋目前的实力,无法在军事上与契丹争锋。
但他并不消极地等待契丹“自乱”,或幻想有朝一[ri]契丹会“率土归仁”,而是设计了第三种方式:以和平赎买的方式收复燕云。
据《渑水燕谈录》《石林燕语》等书记载,赵匡胤削平南方诸国后,设置了“封桩库”,将各国财富收归其中,并将每年财政收支的盈余部分存入。
他计划等到蓄满五百万缗后,遣使向辽赎回“山后诸郡”,如辽方不同意,则将钱财用于召募战士,以武力收复。”
李一一言难尽道:“虽然作为皇帝,还是马上皇帝,他首先考虑的是用赎买的方式来收复国土就很离谱。
要不然说老赵家是有点一脉相承的,哪怕后面继位的不是赵匡胤的后代,那也是嫡亲弟弟的后代,血缘很近的。”
李一很想翻白眼,买什么买,有那么多钱,用来武装军队,发展民生他不香吗?
赵匡胤也是脑回路有点神奇的。
不过……
“但是赵匡胤不寄希望于敌人的仁慈,还有考虑到武力收回,比起后面的渣渣,也算有可取之处了。”】
汉武帝缓缓打出一个问号,这居然还叫可取之处。
他想想要是他的地盘让匈奴占领,他不想着抢回来反而是存钱买回来……算了,完全不能想象,问过他的长平侯了吗?问过他的冠军侯了吗?
简直想想就生气。
。
秦始皇嗤笑一声,这就是后世王朝开国之君的水平越来越低了吧?
被群嘲的赵匡胤抹了把脸,有点生无可恋,这下算是丢脸丢大了。
他有点小委屈,那华夏经历那么多年的战火,确实不适合再打下去,尤其是辽国正是强盛的时候。
他觉得他也算为百姓着想啊。
当然,赵匡胤也检讨自己,现在他已经知道,如果在他这一代都收不回来燕云十六州,那么就最好别指望后代了。
要不然,学一学汉武帝,穷兵黩武一下?赵匡胤暗暗嘀咕。!
(https://www.dingdiann.cc/xsw/11880/23136.html)
1秒记住顶点小说网:www.dingdiann.cc。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dingdiann.cc